随着暑期研学游、亲子游高峰到来,博物馆热持续火爆,许多热门场馆“一票难求”。从安静看展到好看好玩好吃的沉浸式体验,“为一馆,赴一城”成为当下不少游客的选择。
随着技术赋能与需求变革,博物馆已从庄严的殿堂大步走进城市的烟火日常,它不再仅仅保存过去,更积极地参与着当下。在游客“为一馆,赴一城”的热潮下,博物馆正在重塑文化空间价值,催生文旅新业态、新场景、新消费,成为赋能城市发展的新引擎。
博物馆当之无愧为“顶流”
8月3日9时许,河南博物院门外排起长队,游客正在有序进馆。烈日之下,来自广东的游客蔡女士带着孩子等待进馆,她说:“河南博物院太难预约了,约了好几天才约上。”
游客在安阳殷墟博物馆参观游览。刘肖坤 摄
数百公里之外的殷墟博物馆同样火热。殷墟博物馆副馆长徐河建告诉记者:“自2024年2月开馆以来,有近250万人次走进殷墟博物馆。博物馆展出的青铜器、陶器、玉器、甲骨等近4000件(套)珍贵文物,为游客打开了一扇通往三千多年前商王朝的文明之门。”
展开剩余89%“手慢无”“抢票靠运气”“提前排队”……进入暑期以来,洛阳博物馆、洛阳古墓博物馆、开封博物馆等河南各大博物馆的火爆模式已成常态。放眼全国,像陕西历史博物馆、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博物馆等热门博物馆更是“放票即秒空”。
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图源:河南日报
当下的博物馆当之无愧为“顶流”。国家文物局发布的数据显示,截止到2024年底,我国备案博物馆7046家,全年全国博物馆接待观众14.9亿人次;在今年春节期间,全国博物馆接待观众7264.87万人次,日均流量超1000万人次。
“博物馆热”的背后,是文化自信的觉醒与绽放。如今,逛博物馆已然成为一种生活方式,越来越多人为一座馆奔赴一座城。
“以前在书上、视频里看过很多次甲骨文,但第一次近距离看到刻有清晰文字的甲骨,很受震撼。”8月3日,在殷墟博物馆,从山东潍坊赶来的安华沉浸其中,深刻感受文字寻根的深沉力量。
第一次踏足安阳,安华是专程奔着博物馆来的。“接下来还会去中国文字博物馆,希望好好体验下千年古都的气氛。”出发前,她已做好详细攻略。
“8米高空银河倾泻,李白笔下的‘黄河之水天上来’竟在大河村遗址博物馆神还原!”“考古探方里当‘一日队长’,亲手挖出‘千年宝藏’”……大河村遗址博物馆成为游客打卡的出片宝藏地,收获好评满满。
博物馆何以成顶流?全靠一个字:拼。它们拼陈列展览、拼文创产品、拼科技赋能……花式“整活”频频出圈,厚重的历史被赋予轻盈的翅膀,融入现代时尚生活。
交互式沉浸戏剧游“汉魏奇幻游《溯·长河》”在汉魏洛阳故城遗址博物馆开启。洛阳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供图
开馆仅半个月的汉魏洛阳故城遗址博物馆有了新玩法。8月2日,该馆上线全国首个交互式沉浸戏剧游《溯·长河》,游客坐上“时空穿梭机”,偶遇曹植递锦囊、跟着王昭君探秘、蔡文姬设考题,精彩刺激的剧情演绎+烧脑的解谜体验,buff叠加让文明在步履间重生。
纵观全国,“文博热度”居高不下。故宫博物院以“数字故宫”打破时空界限,带动北京中轴线文旅热潮;敦煌“数字藏经洞”中,观众化身守护人,在虚拟洞窟中触摸千年经卷;三星堆博物馆凭青铜神树与纵目面具惊艳世界,带火川蜀考古研学之旅;当河南博物院以莲鹤方壶为灵感的雪糕在舌尖融化,历史不再是冰冷的教科书……
在河南博物院副院长史自强看来,“博物馆热”折射的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愈发深入人心,更是社会公众对精品文化消费需求不断上涨的必然结果。
博物馆如城市的DNA密码库,镌刻着独特的地域文化基因。当沉睡的文物与现代生活深情对话,文化传承便跳出了展柜,融入城市的血脉中生生不息。
“博物馆+”催生城市新文旅
博物馆火了,城市如何接住这“泼天的流量”?
博物馆+研学、博物馆+游戏、博物馆+夜游……从单一展览到多元业态,“博物馆+”模式正在重构文化消费新生态,努力推动文化流量转变为城市“留量”。
记者注意到,博物馆体验与餐饮、购物、娱乐等消费场景的有机结合,有力地带动周边商圈发展。
乐队在郑州商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演出。聂冬晗 摄
在郑州东大街车流之下,一座规模宏大的商代早期王都遗迹静静沉睡;地表之上,由城墙、绿地、游园、广场及博物馆等构成的郑州商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已然与城市肌理、人文气息深度交融。
在这里,文博资源与城市发展关联尤为密切,城市就成了一座超脱二维平面、跳出方寸空间的“全域博物馆”。
紧临商代城墙遗址的阜民里文化街区,正上演着一场传统与现代交织的奇妙蜕变。一侧是有着3600年历史的古老城墙,另一侧是经过改造后充满时尚气息的街区。
郑州建中商城文化旅游开发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郭凯告诉记者,目前阜民里入驻的商户中,餐饮类占40%,休闲、文艺类占40%,剩下的20%为纯艺术属性的非遗、美术等业态。“2025年‘五一’假期,阜民里共迎来29万余名游客”。
博物馆所蕴含的能量正不断释放,为城市发展注入文化新动能,催生文旅新业态、新场景、新消费。
殷墟景区特色演出。张凯奇 摄
古都安阳,以殷墟博物馆为核心的殷墟景区同样在博物馆的带动下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该景区由殷墟遗址、殷墟博物馆、《洹溯·大邑商》演艺以及殷墟考古文旅小镇深度融合形成,今年上半年共接待游客187万人次。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首席专家、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王巍评价:“殷墟博物馆整体建设走在全国博物馆前列,是一个非常典型的‘考古文物+文旅’的成功范例。”
“游客可以打卡遗址和博物馆,也可以观赏演艺、逛街购物、品尝美食,沉浸式演艺《洹溯·大邑商》、数字妇好XR体验等由殷墟衍生出来的体验项目深受年轻人欢迎。”殷墟景区品牌宣传部负责人李晨阳介绍。同时,为了更好地服务游客,安阳市在城区新建多个游客服务中心,优化公共交通线路,显著提升了城区公共服务水平。
拼图:左侧为洛阳博物馆北魏时期的彩绘陶牵手女俑,右图为网友发布的与千年牵手女俑的打卡照,被网友们称为“闺蜜证”——“我俩天下第一好”。图源:新华网
洛阳博物馆常常出现这样的场景——许多年轻女性身着汉服,与朋友一起去见洛阳“姐妹花”。这对“姐妹花”是北魏彩绘陶牵手女俑,头梳双髻、饰以花钿、颊点朱砂、并肩而立,与面带笑容、“比心”拍照的游客构成一幅动人的画面。
该博物馆文创团队敏锐捕捉到这股文化热潮。他们以陶俑牵手动作为灵感,开发出“闺蜜同行”系列盲盒:6个不同发型服饰的Q版陶俑,可两两组合成牵手造型,附赠北魏纹样书签和闺蜜契约卡。更巧妙的是盲盒隐藏款设计——当两个特定款陶俑牵手时,底座会亮起微光,寓意“千年缘分,一触即燃”。这款售价99元的文创产品,在“五一”假期创下单日销售破万的纪录。
开封也在积极探索“博物馆+”发展路径。与开封博物馆相对的大河希尔顿逸林酒店,将宋代皇城设计理念与宣纸、造纸术、活字印刷等元素相融合,打造出具有浓郁本地特色又兼具国际服务水准的居停空间。酒店内,无论是装饰着宋代书画复制品、摆放着宋代风格家具的主题房间,还是提供宋代美食主题餐饮的餐厅,都让游客沉浸在宋代文化氛围之中。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黄河文化研究所)所长、研究员李立新认为,博物馆作为城市文化的核心载体,其价值不仅体现在文化传承方面,更体现在对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全方位带动。通过植入新业态、催生新项目,博物馆能够有效串联起旅游、餐饮、住宿、娱乐等多个产业,形成强大的产业集群效应。
“馆城共生”激活城市动能
一座博物馆,能产生多大的能量?
从故宫博物院到上海博物馆,再到三星堆博物馆……近年来,“一个博物馆带火一座城”的案例屡见不鲜。在文旅融合背景下,博物馆的旅游功能日益突出,正在为城市发展提供持续的文化动力与经济动能。
以上海博物馆为例,去年7月19日推出的“金字塔之巅:古埃及文明大展”,成为一场现象级的文化盛宴。截至目前,这场展览吸引了260多万人次打卡,创下了全球文物展览单个文物收费展参观人数最高纪录。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业内人士认为,这场大展为国内其他博物馆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它的成功主要源于博物馆在展览内容策划、观众体验设计、宣传推广等方面下了大功夫,首创“博物馆奇‘喵’夜”,让观众可以带宠物观展;采用文博展览与城市联动的方式,比如联动黄浦江游轮、东航“机票+门票”等,打造海陆空看展新场景,带动了4亿元文创营收和超200亿元城市综合消费,也使博物馆真正成了城市经济发展的强劲动力。
在全国,北京、西安、洛阳、南京、成都等30余个城市提出建设“博物馆之城”的目标,将博物馆建设放在与城市发展同等重要的位置上予以谋划。河南作为文物大省,博物馆资源得天独厚,如何通过创新路径,让博物馆深度融入文旅融合、公共服务、产业升级等多维发展进程,更好赋能城市更新发展,成为当下亟待探讨的重要课题。
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图源:河南日报
让博物馆成为城市鲜明的文化符号。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洛阳博物馆、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漫步洛阳的大街小巷,一抬头,或许就会和一座博物馆不期而遇。
“目前,洛阳已建成开放112家博物馆、纪念馆,它们不仅是城市的文化地标,更是推动城市发展的强大引擎。”洛阳市文物局党组书记、局长赵晓军说。2022年以来,洛阳提出全力打造“五大都城遗址博物馆群”,通过规模化、集群化、特色化的路径重构城市文化生态,“博物馆经济”已成为洛阳转型的新动能之一。数据显示,2024年,洛阳全市博物馆文创销售额突破2亿元,同比增长125%。
大河村遗址博物馆外貌。大河村遗址博物馆供图
当前,郑州晋升博物馆“百馆之城”,博物馆数量超110家。郑州市提出要实施“数字博物馆”等项目,积极探索利用公共空间开展数字剧场、演绎剧场、剧本杀等沉浸式体验项目,让文物融入群众日常生活。
为实现从博物馆“一日游”向城市“深度游”的转变,2024年,全省博物馆共举办各类展览2700多个,多次推出“行走河南·读懂中国”等主题研学路线、旅游产品,吸引游客深入了解河南文化,延长停留时间。
将“流量”转化为“留量”,只是目标之一。博物馆要想续写“文博热”,还应该实现细分领域的精耕细作,立足本土文化,在“精、特、新”三个字上做足文章。在徐河建看来,博物馆要深入挖掘文化内涵,尤其要对馆藏文物、历史故事、文化符号等进行梳理,提炼代表性符号和元素,通过跨界融合,将文物元素植入现代生活场景,实现文化价值与商业价值的双重释放。
在城市发展与博物馆建设齐头并进的过程中,找到并梳理文化产业与城市发展中其他重要领域的关联性、系统性、协同性,是有效增强整体效能的关键一环。
未来,河南的博物馆应继续探索创新,在与城市发展的双向奔赴中,创造更多可能,让文化资源优势切实转化为文化发展优势,让文化以多元时尚的生活方式走进千家万户。
来源:河南日报
监审:张磊
责编:董蕾 朱丽文
发布于:河南省国财证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